原文刊載:長庚中醫簡訊第64期
圖/文:賴琬郁
「我家的小孩怎麼這麼難餵,什麼都不吃,吃一點點就飽了。」「不管我怎麼餵他還是這麼瘦、這麼小…」辛苦的家長們每次到了用餐時間就開始頭疼,不少媽媽因孩子老是養不大遭到婆婆的苛責而感到無辜。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吃得多、長得又高又壯,但往往在家長的威脅利誘下小孩反而吃得更少,甚至到用餐時間開始逃避進食,您有注意到您的小孩有厭食的問題嗎?
何謂小兒厭食?
小兒厭食是指小兒長期食慾不振,不思乳食,食量下降為特徵。症狀時間持續2個月以上,食量明顯減少。好發年齡在1-6歲。另外需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的食慾低下如:腸道疾病、消化性潰瘍、慢性腸炎、慢性腹瀉或便秘等,锌缺乏,甲狀腺低下、結核病、肝炎、腎炎等。其中最常見的原因為不良的飲食習慣。
小兒生理性厭食的原因
兒童在一歲以前生長快速,正是俗語說:「一瞑大一寸」,一年約可增加6-7公斤,但一歲過後,生長速度減緩下來,每一年約只增加2公斤,熱量需求相對降低,導致食慾也開始減少變差,這種現象稱為「生理性厭食」。這種狀況約到五六歲後熱量需求增加後,會漸漸改善。但是長期厭食會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、免疫力、營養狀態、甚至影響到智力發展,所以是家長們不得不重視的問題。若您的孩子出現以下幾點: (1)體重減輕。(2)六個月內體重皆未增加。(3)孩子會刻意將食物吐出或催吐。(4)同時伴隨發燒、反覆腹瀉等。可能代表您的孩子是屬於「病理性厭食」,一定要帶給小兒科醫師進一步評估檢查。
中醫觀點來看小兒厭食
小兒臟腑嬌嫩,脾胃功能尚未發育完善,若遇餵養不當、乳食無度、飢飽失常、冷熱不和等損傷脾胃,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,出現脾運化失司則食慾差、腹脹、大便狀況改變,胃氣上逆則出現噁心、嘔吐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,氣血不足則導致貧血、型體消瘦,甚至轉為疳證。中醫依照小兒出現不同的症狀大致分為三類型:
(一)脾胃氣虛型:小兒體型偏瘦,臉色無光澤,無胃口,吃東西常覺沒味道,喜吃重口味食物,時常腹脹氣、大便稀軟,抵抗力差,反覆感冒。
(二)脾胃陰虛型:體型偏瘦,皮膚乾燥,舌頭紅、舌苔少,手心腳心偏熱,喜歡喝飲料,不喜進食,大便乾硬。
(三)脾胃鬱困型:體型多正常,舌苔較厚,無飢餓感,飯後容易飽脹感,常口臭、打嗝、噯氣,便秘,需3日以上才解便。
中醫開脾有妙招
治療厭食要把握「脾貴在運而不在補」的原則,並配合不同證型給予不同藥方,脾胃氣虛型可使用異功散或參苓白朮散加減,脾胃陰虛型常使用益胃湯或養胃增液湯加減,脾胃鬱困型使用曲麥枳朮丸與平胃散加減。根據不同類型的孩童,家長也可選用以下藥材燉煮藥膳粥來助開胃,脾胃氣虛型可選用黨參、茯苓、蓮子、白朮、薏苡仁、白扁豆、穀芽,脾胃陰虛可使用麥門冬、沙參、玉竹、石斛、木瓜、烏梅、白芍、甘草,脾胃鬱困型可使用藿香、陳皮、蒼朮、神曲、麥芽、山楂、砂仁。
對於無法接受藥物的孩子也可選擇穴位按摩,點按足三里、三陰交,使用大拇指指腹點按足三里、三陰交,每日按壓3-5分鐘,並搭配捏脊,捏脊是用雙手沿著患者的背脊骨(相當於人體督脈運行的經絡),由下而上邊捏邊推的一種簡易推拿法。操作者使用雙手大拇指、食指、中指沿著脊椎骨兩旁,輕輕捏起皮膚,沿著督脈自下而上,使拇指向後拉皮膚,大拇指、食指、中指同時向前推,雙手交替捏提,向上推進至頸部大椎穴(位於頸部兩肩間正中、第七頸椎棘突下間),連續3至5遍。(如圖片),臨床上透過中醫的治療可以改善孩童的食慾並且也可增強免疫力。
圖片:捏脊使用雙手沿著患者的背脊骨(相當於人體督脈運行的經絡),由下而上邊捏邊推的一種簡易推拿法。
飲食習慣最重要
除了藥物部分,糾正孩子的飲食習慣也是非常重要,要養成定時、定量的飲食習慣,減少兩餐間的零食,吃飯要專心,家長還可注意食物的烹調,色、香、味要經常有變化,以提高孩子進食興趣,達到促進食慾的目的。
<文章歡迎轉載,請尊重版權註明原作者與部落格出處>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